連接千廝門大橋和東水門大橋的渝中連接隧道正在緊張的施工中,但是,附近居民卻幾乎感覺不到爆破帶來的震動和灰塵。
在這背后,實際上是一系列的科技創(chuàng)新。
在這些城市密集建筑群下進行隧道施工,重慶市已經(jīng)成功探索出了安全控制爆破、掘進機應用及綜合除塵技術。
日前從市科委與重慶巨能建設集團獲悉,為解決城市密集建筑群下淺埋復雜隧道施工難題,2014年3月,市科委正式對此立項,財政資金撥款50萬元,目前,該項目關鍵技術已經(jīng)成功運用于渝中連接隧道、觀音橋商圈環(huán)道隧道工程、曾家?guī)r公路隧道項目等。預計本月底前結(jié)題。
正在建設中的渝中連接隧道是重慶市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工程,連接東水門大橋和千廝門大橋樞紐,位于渝中半島繁華的解放碑小什字地區(qū),隧道為雙向四車道,單洞長約720米,隧道位于地鐵1號線和6號線之間,整個隧道圖形猶如一把地下“彎弓”,兩條地鐵線就是弓箭。整個隧道沿線地面建筑物密集,高樓林立,還有重點保護的宋代文物建筑羅漢寺,地下管網(wǎng)密集。
承建方重慶巨能建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如此復雜的施工環(huán)境和世界罕見的技術難題,重慶巨能建設集團、中環(huán)建設公司與北京科技大學龔敏教授團隊合作,以科技創(chuàng)新的方法,解決渝中連接隧道的施工難題并最終成功解決了這一行業(yè)空白難題,可以向全世界推廣。
經(jīng)過三年的研究和現(xiàn)場施工,解決了安全控制爆破、掘進機應用及綜合除塵三大關鍵技術。
比如,安全控制爆破技術,按照要求,這一段的爆破振速要控制在1.0cm/s以下,羅漢寺區(qū)域振速要求控制在0.5cm/s。
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及現(xiàn)場第三方測試,渝中連接隧道爆破施工兩年來,所有爆破地面建筑振動均在1.0cm/s以下,大部分在0.8cm/s以內(nèi),羅漢寺及附近區(qū)域振速不超過0.5cm/s,大部分在0.3 cm/s以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