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環(huán)境科學,就注定要在環(huán)境條件最惡劣的地方工作,所以努力奮斗唄!我們這代人多做一點,后代就可以多擁有一點。”

在巡查中的王潤沛
1988年出生的王潤沛,2014年研究生畢業(yè)后就來杭州工作,一直都在天子嶺的杭州市環(huán)境集團有限公司工作。從污水處理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到現在負責廚余一期項目、餐廚一期項目的全面運營工作。
三十而立,對于王潤沛來說,奮斗有著雙重含義:
一是為了美好生活——來杭州也是意外,“我女朋友當時在杭州工作,告訴我環(huán)境集團招聘,我就投了簡歷。后來,他們的錄用通知比北京的一家公司早到。我就跟著女朋友落戶杭州了。”為小家謀幸福,能在杭州扎下根,是他最實在的奮斗理由。
二是為了心中理想——工作4年來,他始終都在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一線,也是垃圾處理的守門人之一,“學了環(huán)境科學,就該當環(huán)境的守護者。”
他的日常關鍵詞:臟臭和危險
“和環(huán)境專業(yè)打交道,工作環(huán)境哪里會好呢”
2016年4月,王潤沛調入現在的崗位,名稱很專業(yè)——固廢處理分公司資源化利用科科長,具體負責廚余一期項目、餐廚一期項目的全面運營工作??雌饋恚诘膹N余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部門并不是一線,而且科技化程度比較高,并不像是環(huán)境很艱苦的崗位。
然而,外行的想象力始終是貧乏的。
他的辦公地點就在天子嶺垃圾填埋場山腳下,廚余垃圾資源化生產線車間的三樓。四樓平臺是依山而建的運送杭州各地廚余垃圾的綠色垃圾車的進料口。一樓就是通過機器分揀出的廚余垃圾中含有的塑料、鐵制品等物質的出料口。
在他的辦公室的墻上,有一張1.5米寬、1米高的巨大表格,題為“資源化事業(yè)部2018作戰(zhàn)圖”。寫著整個部門的22項工作,其中執(zhí)行人這一欄里寫著“王潤沛”的有十項,“我平時工作比較雜,很多挺專業(yè)的。”他邊聊邊帶著錢報記者走了一遍廚余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流水線——這條生產線,他每天都會至少走一次,看看設備的運行,比較重要的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數據基本上隨時都會關注的。
在這3000步路程里,記者看到了一個環(huán)境資源工作者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強度。
廚余垃圾開始預處理后,會暴露在車間內。雖然整個預處理車間是有除臭設備的,但為防止未經處理的氣味泄漏,整個工作間密封性相當好。所以在預處理車間味道可想而知,人員進出都要戴口罩。
“和環(huán)境專業(yè)打交道,工作環(huán)境哪里會好呢?”他說,“只有環(huán)境惡劣和相對惡劣之分,如果山清水秀,那就不需要我們環(huán)境人了。”
比如剛工作時,他在污水處理廠。“那會兒,我們需要處理的污水——是填埋場垃圾腐爛后流出來的水,墨黑的,不小心手上沾一點,洗上四五次都還會有味道的!但是,慢慢你也會習慣的。”
臟和臭是一方面,工作的艱苦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危險。
“20米高的沼氣罐,每周要爬一次,很多保護設施都是在罐頂的。”王潤沛說,爬罐子的樓梯是在沼氣罐外面的,鐵質的樓梯通透感十足,可以一眼看到地面,“恐高癥是肯定上不來的。我剛開始爬的時候,腿都會抖的,要在心里默念不要看地面。”
手機24小時不敢關機,“如果下班時間給我們打電話一定都是緊急情況,最好人要到現場來。”王潤沛說,在項目試運行時,在家里飯吃到一半就被電話呼出來的情況,也是家常便飯了。
他的老家沙塵暴嚴重
“我就想用所學所知把垃圾變成金山銀山”
每天爬高摸底,接觸的不是污水就是污物,工作的8小時幾乎都和垃圾打交道。記者問王潤沛:“你有沒有后悔過選環(huán)境科學的專業(yè)?”
“我是2007年考大學的。當時,爸媽是想讓我學個計算機專業(yè)之類的,比較適合男孩子。但當時,我的老家河北地區(qū),沙塵暴還挺嚴重的,我就想學環(huán)境專業(yè),治理空氣問題的。”王潤沛說,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學了環(huán)境專業(yè),會在環(huán)境最惡劣的地方工作的。
不是完全沒有后悔的時候,畢竟當程序員是高收入的工作,也不會被曬得這么黑。
“天子嶺是個很奇妙的地方。”他站在辦公樓四樓的平臺上,指著四處的工作環(huán)境告訴記者,“這里是填埋場也是公園,工作時間里一邊是垃圾,一邊是森林繁茂,四處鳥鳴,天氣好的時候,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俯視整個崇賢小鎮(zhèn);天氣不好的時候,連山腳下的污水廠都看不到。”
王潤沛說,現在,這里每天處理200多噸的廚余垃圾。經過分揀后產生有效的無機物大約能發(fā)電24000度,垃圾也瘦身成60噸。“別看運來的都是垃圾,我們要做的不就是用所學所知,再把它們變成金山銀山嗎?”
他的下一個奮斗目標:接孩子回家
“每天和孩子視頻,看他吃飯都覺得高興”
雖然王潤沛的工作看起來挺像個典型的工科男,不過在細微處還能看到他的細心。
杭州市環(huán)境集團有限公司的廚余一期項目是有市民的參觀線路的,在線路中有幾個玻璃柜,展示的就是混在廚余垃圾中的鐵皮、橡膠等其他垃圾。王潤沛和同事們日常撿了不少小廢棄物,清洗干凈了,大家一起開動腦筋做成了可愛的小擺或者實用品。小偶人、餐桌墊、儲物籃……“看著東西挺好的,做得好看點,也給參觀的人看看,扔垃圾之前三思一下,能挽救的盡量再挽救一下。”
這是工作之外的他的投影,而他的奮斗也終于在杭州開花結果——
因為和女朋友來杭州扎根,對于老家在北方的王潤沛和他的愛人來說,也算是背井離鄉(xiāng),在杭州白手起家。“我家小朋友是2017年6月出生的,我和老婆兩個人是大學同學,現在也都在杭州做環(huán)境相關工作,平時也挺忙,孩子就放在我老家,爸媽幫著帶。”
說起現實中的生活,王潤沛最簡單的想法就是能盡快把孩子接來杭州,一家人結束“兩地分居”的日子。“現在每天就想著下班后給老家打個電話,和孩子視頻一下,看看他吃飯都覺得很高興。”
王潤沛說,2019年就能拿到房了。最近兩年要攢錢然后盡快裝修,然后就可以接孩子來了。“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喊爸爸,我們都不在身邊,覺得很愧疚。”